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纺织要闻

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待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遭遇到一个巨大的困难:外需明显减少,出口严重下降。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前几年依赖大量出口实现经济超常规增长的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

越过度依赖出口伤得越重

据商务部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出口依存度约为32.5%,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约为58.3%。,这组数据已分别低于2007年度的相关统计。但与世界上一些成熟经济体相比,这一比例要高出很多。数据显示,日本2007年出口依存度仅约为15.6%。

“现在我们看到的出口依存度数据还是这几年中稍有减少的,2005年前一段时间的出口依存度要更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对记者说,出口驱动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说,外向度越高的地区、产业和部门在这轮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打击越大。

作为外向型经济代表的广东省就在几个月内经历了经济的大幅下滑。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3、财政收入占全国总财收的1/7、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

在当前金融危机不断加剧下,广东经济今年一季度及上半年有可能遭遇负增长的危机。“以外向型产业为主体、港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主体、‘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的产业布局和运行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边际效应进入持续下滑阶段。”

订单减少、资金紧张、成本压力使一些工业企业步履维艰,倒闭重组频频上演。“从产业来看,我国第二产业产值占整体GDP的一半,而第二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口拉动。”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说。

王耀表示,钢铁、纺织服装、一般加工组装、轻工、有色、建材等产业持续大规模投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生产能力大多处于过剩状态,在国内需求无法消化的情况下,就对外需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在金融危机作用下,国外市场的急剧萎缩使产业结构中的矛盾显现出来,这类产业也该进入调整期。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主席斯蒂芬·罗奇日前表示,此次金融危机令美国“过度消费”的时代告终,估计美国消费目前仅下跌了20%,尚有80%的调整空间,亚洲经济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持续。

出口驱动型模式形成有其特定原因

一些专家认为,依赖出口驱动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原因。

“出口开了13亿人的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在国人心中,出口是与外商投资、招商引资合在一起的,从历史看,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外来压力,把市场经济因素带入中国,让国人开始知道并了解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

“经济要赶超,不依赖出口不行,其他国家的例子也是这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亚洲四小龙及若干东南亚小虎的经济腾飞都是由出口推动的,外资也在其中起了比较大的作用。东亚地区在战后一枝独秀的经济发展成果,颠覆了发展经济学中传统的“出口替代”理论,而使“出口推动”的发展模式得以大行其道。

“中国过度依赖出口的这种模式与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普遍规律相关,也有赖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自身特点以及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梁国勇说,如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及其对低工资福利的容忍,在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生产基地转移的趋势,以及发达国家在中国入世后对中国的市场开放和消费增长等。

当前应统筹协调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

“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出口增长率并不等同于其对经济拉动的增长率。”张燕生说,出口不是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要质量和效益。当前我们应该渐进地从开放带动改革和发展转变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统筹协调。

国务院近日原则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珠三角新的战略定位:从过分依赖外需的外向型经济体系转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很显然,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仅以出口实现长期的超常规增长是不现实的。”梁国勇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依赖出口,但应该依赖到什么程度,关键是看经济依赖出口实现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是否有措施提高这种可持续性。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今年会有下行的压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发展模式的调整乃至重构,这种调整和重构的内部条件已经具备,危机也从外部大大强调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这也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张燕生说,出口产业承接了我国劳动力过剩的诸多因素,三十年的发展,也要三十年来解决。
 

发布时间:2009-03-04 
来源:中国纺织交易网 
查看次数:1491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