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纺织要闻

寻找中国服装行业的春天 开启国内市场时代

在艰难的出口形势面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开启向国内市场要销量的时代。

中国公司为什么要那么着急进入国际市场呢?这是艾格集团的疑问,或许也在金融危机之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你一年消费几公斤衣服?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或许会是个奇怪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纺织服装工业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00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人均消费量是7.5公斤,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4.6公斤。与此相关的是,纺织行业内销比重也由2000年60%提高到目前的70%。

国内市场的增长成为纺织服装行业重要战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行业的出口形势同样受到影响。依靠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一批服装企业2008年干得不错。

而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纺织服装产品30~40公斤的水平,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纺织服装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出口遇挫

3月3日中午,第十九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华交会”)第三天,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5馆二楼的麦当劳餐厅,虽然人头攒动,但是只要等5分钟左右,等候者就可以买到午餐,而餐厅外的300多张椅子还空出来50张左右。

来自西班牙的禾杰(Gerard Sabate Puig)用汉语告诉记者:“我已经来参加6次华交会了,今年比往年的人数要少,去年我们从中国采购了200万件衣服,今年要减少20%。”

华交会组委会的数据显示,到会境外客商达18229人,比上届下降5.37%。从成交额上看,本届华交会出口总成交为22.4亿美元,比上届下降39.06%。

华交会的低迷情景正是中国外贸形势的“缩影”。海关总署发布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负0.65%。根据商务部3月3日公布的数据,我国2月出口总值25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1%,其中纺织品出口继续下滑,同比负增长15%。  

国内增长

与出口市场的惨淡相比,国内服装市场却不乏暖流。当国内企业在埋怨老外的“口袋”越捂越紧的时候,耕耘国内企业的老外却在快乐地“数钱”。

截至2009年3月5日,在过去的52周里,艾格(Etam)集团中国区的营业额同比增长20%;瑞典服装巨头H&M集团中国区销售额增长83%;旗下拥有Lee、Northface等成熟品牌产品的美国VF集团中国区销售额增长60%。

会“念经”的不仅仅只是“洋和尚”。一门心思盯着国内市场的美邦服饰[25.70 -3.38%](002269.SZ)2008年营业利润8.34亿元,同比增长94.65%。另一家主打国内市场的服装公司七匹狼(002029.SZ)公布的业绩快报说,2008年该公司营业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61.32%。

江苏阳光](600220.SH)已经将外内销的比例从70:30调整到60:40,将来会进一步调整到50:50,希望能抓住国内市场的机遇,但是对于更多的服装出口企业来说,掉头转向国内市场仍然是“说易行难”。

掉头难

“出口转内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海熙元进出口有限公司服装部经理凡俊说,“出口与内销的最大差别在于出口比较简单,出口基本上是批发性质,不需要做渠道,做内销要有渠道,要有店铺,还要有设计人员。”

河南万豪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卜银山认为,打造品牌和建立销售渠道是内销必须具备的条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纺织服装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找银行贷款很难。“银行觉得纺织服装行业不是朝阳产业,不愿意贷款。”卜银山说。

一家服装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80%出口,20%内销,虽然在上海久光、太平洋[13.91 -1.35%]百货等都设有专柜,但是内销部分每年亏损几百万元。

出口市场也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参观华交会的日本MrMax株式会社商品开发部长中务茂夫对记者表示:“目前印度服装的质量没有中国产品好,现在不会去印度购买服装,3~5年以后可能会有这种可能性。”

出口转内销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无异于一次“脱胎换骨”,从只管生产向设计与终端销售的两端延伸,正是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所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

艾格集团创始人Pierre Pilchior表示,中国企业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有耐心,他说:“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目标是要速赢,拷贝和模仿是赚钱最快的途径,但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

发布时间:2009-03-24 
来源:中国纺织交易网 
查看次数:856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