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纺织要闻

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 纺织业或成“急先锋”

全球纺织服装需求环境的恶化,使中国信心弥足珍贵,中国力量被寄予厚望。虽然中国无法靠一己之力救全球,但中国能为稳定经济做出贡献;虽然中国纺织业无法根本改变全球产业格局,更不应承担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责任,但中国纺织能为振兴中国经济提供动力,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早到的曙光。   

信心并非无源之水

中国经济仍有着全球最高的增长率,投资、出口和内需虽增速减缓,但仍在增长。中国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21万亿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有足够支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实力支持投资项目提升基础建设,刺激和拉动实体经济,有很大的政策回旋余地与调整空间。中国是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从温饱到小康的过程中,有着强劲的需求动力,而市场化和城市化更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强劲动力。

中国纺织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纺织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齐全的产业链、合理有梯次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分布;多样化的产业部门和多元化的产品系列,使中国制造仍是世界采购的第一选择;技术进步和科学创新,使中国制造具有世界先进的装备,坚实的技术基础,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力资本和产业队伍。

纺织服装业是易进易出的产业,进退成本较低,这固然在短期内导致失业率增长等阵痛,但不会影响产业根底,不会伤筋动骨。这种产业特性使纺织服装业在金融海啸后更易实现资本、资源的重组,以较小的代价实践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从而达到新层级的复兴。

中国已经在全球产业网络(GPN)中占有最重要地位;是最大的纺织贸易国,中国本身是世界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13亿人口,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不仅展现未来中国纺织服装需求潜力,更是表明处在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节点,有新的空间。

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增长8.4%,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6%,服装消费近年来一直以高于2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均纺织服装消费基数较低,但摆脱贫困的农村居民和走向城市的新一代农民,在服装消费市场方面不仅有刚性需求,更有弹性需求;中国纺织产业和市场有巨大的发展腹地深度和腾挪转移空间。

力量来自创新路径

将信心化为力量,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企业界的巧实力(Smart Power)和创新路径。

长期以来“追底杀低”的行业竞争模式和低水平同质化的规模扩张增长方式,导致对外部市场规模波动极为敏感和脆弱;过分的出口加工依赖,使产业低价竞争外战内耗,而在内需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品牌营销能力不强。

从眼前看,保增长是当务之急。扩内需不仅提供了增长动力,从长远看也迎合了市场需要。调结构则是根本,只有市场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增长,只有产业升级才能在内外市场上保持长远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不会永远是中国纺织服装优势,国内市场不能仍以加工出口企业模式运营,更要求产品差异化、品牌营销以及价值链治理能力。

中国纺织业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维护中国的产业利益,在措施上要大力度、高效率,扩大出口,提高市场治理权。另一方面要有进有出,刚柔并济,平和地融入全球产业网络(GPN),要认识到唯出口论的贸易观的错误,没有交换则比较优势无法实现,要通过进口先进技术装备,促进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通过有选择进口高档染化料、高品质原料、半成品以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品质,拉动全球产业链,以进口错位的高档制成品,来满足消费需求提升市场档次,培育时尚氛围,介入服务业。

加强上下游产业链间的整合。从纤维、纺纱、织布、染整到服装合作协同,以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要加强同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通过创新、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定位改变同质化现象,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加强各产业部门间的合作:以装备业提升纺织技术基础;为交通运输建筑提供土工布和产业用纺织品;农业部门优质天然纤维的培育、养植将稳定提高纺织品品质。要加强各区域间的合作,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实现中国纺织大产业、大市场、大贸易。加强纺织全球产业网络(GPN)的合作,发挥中国纺织业优势,通过境外投资、新兴市场开发、产业转移等化解GPN重构中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纺织服装作为人类基本需求,极有可能成为最早复苏的市场,纺织业作为民生产业,极有可能与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类似,纺织业将成为把经济拉出衰退泥淖的牵引力。(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庆良)

发布时间:2009-03-27 
来源:中国纺织交易网 
查看次数:1521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