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建设纺织强国 发展名牌为先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纺织工业要成为世界纺织强国,首要的任务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知名品牌。现在世界上10%的国际知名品牌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在全球前几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但在世界100个著名品牌的排行榜中却榜上无名。我国相当多的出口纺织品和服装还处于中低档的加工层次,或为外国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根据商务部提供的资料,一件在中国加工的老板(Hugo Boss)牌衬衫,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塞克斯(Saks Fifth Avenue)百货公司的零售价是120美元,其中,塞克斯赚了72美元(占60%),名牌商老板赚了36美元(占30%),而中国制造商只得到12美元(占10%)。在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中,中国商务部部长给欧盟贸易代表们算了一笔账,指出由于中国出口纺织品价格过低,中国需要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空中客车A380。我们付出的劳动远没有取得应有的回报。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酷现实,也是一个亟须改变的现实。

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种款色、服务、信誉等多种作用的反映。品牌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品牌在社会、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人们把可口可乐称为美国文化的代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品牌是产业价值链中最终端、最核心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讲,品牌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甚至超过技术的影响。没有知名的品牌,单纯靠低价竞争,我们成不了优秀企业,也不可能真正做强做大,而只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下面,我以一名纺织界老人的多年感受,讲五点建议:

第一,打造知名品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要创造自主品牌,首先企业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品牌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营造企业创名牌的文化氛围,建立创建品牌的有效激励机制,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的品牌意识,使培育自主品牌、爱护品牌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追求目标和自觉行动。

第二,加快自主创新,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一成多的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企业的开支很多,资金也很紧,但不管多困难,都应当挤出资金搞技术改造,搞新产品研发。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求生之道。企业应当集中有限的人才和资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品牌的活力。

第三,从基础工作做起,增强开发品牌的实力。培育自主品牌要从基础工作做起,这是建立知名品牌的第一步,也是所有知名品牌的共同经验。我记得过去上海的知名品牌“鹅牌汗衫”就提出过“一只鹅要从崇明养起”的口号,意思是要从崇明种的棉花开始抓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一个知名品牌大都具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是几代人辛勤劳动、呕心沥血的结果。

第四,培育一个知名品牌,要在市场上赢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需要有广告等多种现代手段的宣传和推销。这就需要投入,甚至巨大的投入,需要必不可少的实力。现在我国纺织企业多数规模不大,缺乏实力,没有能力做广告造势。这种状况也必须改变,需要通过发展、兼并、重组,形成更多更有实力的集团,依靠集团的雄厚实力,打造品牌,宣传品牌,推销品牌。要把这个过程既当作企业做大的过程,也当作创建知名品牌的过程,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五,正确处理长、短期的利益关系。知名品牌的塑造,是一个漫长、艰苦奋斗的过程。必须经过多年的知识、管理、经验积累,甚至是上百年的沉淀才能塑造出一个国际品牌。在培育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长远与当前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只看到现在给跨国公司做贴牌有钱可赚就不去培育自有品牌,日久天长就会坐失良机,使自己的企业永远为他人作嫁衣裳。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企业在短期内需要付出,甚至赔本,这是必然的过程,没有今天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明天的回报。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政府扶持。现在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做出决定,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企业应当努力工作,积极争取,共同创建中国知名品牌。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彻底解决了中国历史上上千年都没有解决的人民穿衣问题,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我同样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努力,迎头赶上,我们也一定能够用较短的时间,以更高的工作效率,打造出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品牌,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纺织强国!

发布时间:2012-12-27 
来源:中国纺织网 
查看次数:469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