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宜州大地,雨水充沛,超过30万亩枝繁叶茂的“桑海”,迎来今年的首个采摘高峰期。年初发放13.2万张蚕种收获的蚕茧,将较往年提前一个月,在4月20日前上市。“全国7连冠的记录有望保持。”宜州桑蚕部门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宜州市桑园面积超过30万亩,养蚕农户达10.7万户,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7年保持全国、全区县域第一。
2002年,宜州迎来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历史发展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宜州市桑蚕业迅速崛起,并以环境倒逼机制为切入点,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为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6年,广西自产的第一匹真丝绸面料在宜州经济开发区产出,填补了广西无丝绸生产的空白,成为河池乃至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成功典范,由此拉开了宜州循环经济大幕。
截至目前,宜州蚕茧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喂蚕等先进机具的推广和使用率已居广西、全国前列;拥有蚕茧丝绸相关企业20家,蚕茧缫丝加工能力居广西县域首位;桑枝食用菌产业成为河池乃至广西农业在全国少有的亮点,拥有标准化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30个,年生产菌棒6000万棒,产值1.8亿元;变废为宝,利用现代技术对蚕沙进行大规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属国内首创,已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涉及13个乡镇,年蚕沙处理能力达到2.67万吨。目前,宜州已初步形成了桑→菇→肥、蚕沙→叶绿素→有机肥、茧→丝→绸3种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模式,正逐步实现由“桑蚕大市”向“桑蚕强市”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