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苏州震泽镇慈云寺塔游客渐增,月初这里刚成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震泽人看来,当地旅游业前景远不止于此。今年3月,该镇宣布将举全镇之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比起旅游,震泽更倚为支柱的是亚麻和蚕丝产业,这是其与千里外的南海西樵最大的相近之处。在江苏和广东的纺织地图上,震泽和西樵都是厉害角色。多年前震泽就是中国亚麻名镇,而在更早的2003年,西樵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料名镇”的称号。
2003年至今恰好十年,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纺织名镇都难逃在高峰期被迫向传统工业开刀、在各自的危急中转型升级的命运。有趣的是,此后两地又一前一后选择旅游培育的新增长点,这也为两地前后十年的进退得失,增加了新的参照物。
十年前开始的转变
本世纪初,西樵的纺织工业进入鼎盛时期,2003年,西樵被授予“中国面料名镇”称号。但与此同时,纺织业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明显。当时的媒体报道称,西樵主要河道之一的官山涌水当时已经鱼虾绝迹,又黑又臭的河水“拿支毛笔沾水都可以写字了”。
不仅是西樵,当时整个佛山的工业发展都带有浓厚的粗放风格,生态环保在镇街层面鲜被提及。据《南方周末》报道,在陶瓷之乡南庄,2003年手机生产巨头爱立信曾准备设厂,厂房都谈好了,但技术团队一来,立马否决。原因是,“南庄空气的粉尘含量严重超标,没办法达到生产手机所需要的坏境条件”。
回望那个年代,人们认为西樵的转变始于2004年。这一年,西樵启动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并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合作共建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与以往纺织产业基地不同的是,该园区实施了供水、供蒸汽、污水处理的“三统一”工程建设,让人看到了纺织业与生态绿色共存的希望。
在2005年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建成“三统一”的同时,震泽被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江苏省亚麻绢纺名镇”。资料称,此时的震泽年产绢纺1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0%;亚麻纺纱46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全镇亚麻绢纺企业达150家,形成了亚麻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到服装的一条龙配套发展优势。
相比之下,位于苏杭中间地带的震泽当时尚未显示出沉重的环保压力。震泽镇2005年的一份分析报告称,亚麻产业从欧洲逐步转移到中国后,整个市场前景较好,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当地确定打造亚麻绢纺基地,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点。
纺织并非西樵历史上唯一的污染大户,总体经济体量远大于震泽的西樵,此前还拥有陶瓷等污染包袱,而陶瓷同时也是与防治并列的支柱产业。在2007年南海全区范围内的“铁腕治污”风暴中,西樵向一批纺织纺织、陶瓷企业提出节能减排、治污目标。
从短期、纯粹的经济角度,这看似一场退步;但从历史看来,这更近似粗放式传统工业对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场理智退让。在关闭16家陶瓷企业的基础上,该镇次年宣布25家陶瓷企业在三年内要全面转移关闭,全面净化环境。
同一时期,一场空前的环境整治行动终于在震泽展开,同样剑指当地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和化工。江苏省官网的一份材料称,截至当年6月,震泽镇全面清理了非法排污企业,25个化工厂关掉13家,一个清洁、绿色的震泽引来了更多的投资者,1—6月,他们仅引进7个大项目就达60亿元。减排,不仅没有使震泽的经济倒退,反而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
站在当时的这个节点上,眺望2010年,江苏省环保厅提供的这份材料称,“震泽的化工企业将成为历史,化工污染将在环保目录中消失。全镇25家化工厂将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全部关闭。”
风暴后各自“织”出第二春
重新审视2007年治污风暴中的西樵乃至南海,污染还仅是所有问题的第一层面纱。当时整个南海的危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的“天花板”,传统制造业的粗放发展走入低谷,而国际经济形势也极不乐观。
初步赶走污染,成功留住纺织业的西樵,必须尽快推动整个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但这绝非易事。据2009年南海区纺织行业协会的统计称,西樵纺织业有85%的机器设备明显落后。有30%的机器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而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设备仅占12%-15%。
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趁纺织业回暖的机会,西樵镇召开了产学研银企合作助推纺织产业提升项目启动大会,并公布了纺织产业三年提升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让全镇纺织企业一半以上的机器设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该镇也与多所高等院校签订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寻求全方位的人才、技术支持,并加快科研成果在西樵的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