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建设纺织强国任务的逐步推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產业布局成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纺织行业面临的内外发展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日渐增多,“走出去”的动力不断增强。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纺织產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上透露的。
据王天凯介绍,我国纺织產业“走出去”的动力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制度框架的完善為纺织行业建立全球视野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2年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国内生產总值GDP和进出口贸易额均占全球11%左右,外汇储备约占30%。充足的经济实力与外汇储备以及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与资源,為纺织行业全球化布局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自本世纪初确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以来,金融、财政、商贸、產业等政府部门為促进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制度框架,相关管理措施不断优化,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增强国际化经营水平。未来,随著我国对外投资审批制度不断优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有序推进,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完善。
其次,我国纺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為產业全球布局提供根本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工业逐步进入深度调整转型阶段,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进程显著加快。在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加大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以加快纺织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转型。纺织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利用国际高端的人才、技术、渠道等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品牌发展,自主掌握產业链与价值链高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同时,突破国内资源环境瓶颈,实现產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海外原料、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為我国纺织產业配套和產业资本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走出去”寻求更优资源配置、建立更高效的跨国供应链,是纺织產业在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另外,全球纺织產业布局调整对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助推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世界各国纺织生產要素的比较优势发生较大变化。伴随著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土地、水、电等资源、能源供给日趋紧张,生產要素价格全面上升;同时,节能环保、人民币升值以及棉花管理体制等政策影响叠加,纺织企业的制造成本已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自由贸易条件,服装加工及棉纺织等產业获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加上东南亚国家在发达国家享有关税优惠,即便充分发挥我国產业体系与生產效率优势,中低档產品的国际竞争力仍明显下降。
王天凯特别强调,当前,国际纺织產业向更具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布局,已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虽然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却也為我国纺织產业加快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產业基础优势,参与并主导全球產业布局调整,我国纺织行业有条件在新的国际布局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会上,王天凯还总结了近年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呈现的特点。一方面,投资所涵盖的行业,地域和形式比较广泛。目前纺织对外投资的行业涵盖棉纺、针织、毛纺、化纤、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投资地点包括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投资内容包括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市场渠道、高端品牌与技术等,行业对外投资明显具有多领域、多地区、多形式推进的特点。
另一方面,海外布局与国内產业协同互补。目前,我国纺织企业对外投资的生產能力以棉纺和服装加工為主,主要是利用东南亚地区棉价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效缓冲国内制造成本压力,巩固国际市场份额。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投资棉花、溶解浆等原料基地,解决国内纺织原料资源紧缺问题;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投资成熟品牌、分销渠道、研发中心以及收购高端制造企业,為国内企业加强创新发展提供更有效的高端资源。企业海外投资与国内產业资源互补、合理布局,提高了发展效率与市场竞争力。
很多专家在会上对中国纺织业如何“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就提出国家金融部门要对纺织业走出去给予金融支持;臺湾的纺拓会黄伟基秘书长建议,在海外布局不要单打独斗,要以群体的方式来进行海外產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