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社交媒体将成为时装周的主导者?

社交媒体对于时装周季的主要影响在于时装周的紧迫节奏,以及社交平台如何真正把全球的每个人都带入棚内感受秀场。同时,伴随这些社交平台不断发展的影响力以及大量增加的使用人数,品牌极其渴望吸引这些使用者的注意。

  “对于其中大多数的品牌,他们将时装周看作一个在时髦消费者中塑造知名度和价值的渠道,”纽约大学智库奢侈品实验室研究员、咨询总监maureen mullen表示。

  在这期间,所有公司会将社交媒体策略投入实时平台。所有品牌、零售商在时装周期间都有如下几个目标——投入更多,得到更多粉丝——不过仅限于实时平台。

  “将Twitter打造为一个现场即时播报信息、包括公众交流元素的平台是我们的核心定位,”该社交平台销售团队的时尚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三月,Twitter将其照片分享的功能扩展,增加了在照片中圈人的效果。据说时尚品牌对于这一功能已要求多时。时尚和视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证明了该平台的实质。

  mullen将Twitter列为在实现品牌通过实时活动吸引消费者方面做得最好的平台。伴随自然地接触用户、发布帖子、热门话题(现在为一个界面)使Twitter更多的作为一个视觉平台,品牌在一场活动中可以最大化曝光率,并确保这些内容能够传递给目标人群。

  与此同时,instagram成为众品牌青睐的社交平台。mullen指出,instagram紧随Twitter后,跻身时装周最热门的平台。

  时装周对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运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同样极其希望成为对话中的一员。

  随着场次向伦敦、米兰以及巴黎转移,instagram上将出现时装周季的大量视频并不断增加。该应用能够让用户在比一般instagram视频更低的帧速率来拍摄视频,但以标准的帧速率播放。这样一来,特写镜头或者模特移动的步伐就会放慢,观看者能够在几秒钟看完整场秀。

  Fashion’s collective咨询公司的创始者兼总裁elizabeth canon表示,品牌对于其发布的图片质量非常担心。像hyperlapse这样应用就能够让一个新手拍出美图,并同时放在instagram上。

  canon还指出了另一个问题:从周四(9.4)到9.11,instagram的空间都会处于饱和状态。

  她指出,时装周正在迅速从一个产业发展至面向消费者的活动,这样一来,对品牌来说,在这样一个嘈杂环境要想被消费者注意到就越发困难。脱颖而出的是不按常规出牌的品牌,比如开幕式的舞台制作就是由spike Jonze编剧的只上演一次的剧。

  在整个时装周期间可能并没有实际的产品售出,但是科技可以将产品曝光于消费者眼前,从而实现投资回报率。对于时装周来说,投资回报率并不是销售产品的数量,而是关注的提升,粉丝数量的增加。

  然而,如果投资回报率并不是整体策略的一部分,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如果在时装周期间做了大量的公关,曝光率十足,然而其后营销团队却不利用这一点来继续争取消费者,提高利润,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如果一个品牌在时装周以后不积极地继续跟踪、衡量曝光率,参与度,页面浏览量以及其他每一个相关指标,那么时装周期间所做的一切项目就要打上问号了。这是一个持续性的战略,应该保持邮件营销的主动性并是时候让离线战略开始发挥作用。

  虽然instagram是时尚圈偏好的社交媒体,但却并不是独一无二的。snapchat在时装周期间亦得到了普及。

  snapchat的首席运营官emily white正助力发展该平台这一季的首个时装周瞬时信息,包括有对像林肯中心的纽约时装周,milk’s made时装周以及“Project runway”的压轴秀的地点定位。如果用户在这三个地点发布一张照片或者视频,只需要向右滑动,就能将相应地点对应到其图片或者视频。

  snapchat采取运用内容的交流,而不是围绕内容。这是snapchat一个关键的区分点,这实际上是有助于对话的,因为当今绝大多数的社交平台都是围绕用户发布的内容来进行对话。

  instagram图片是上传到平台,然后开放评论;而snapchat则提供实际的对话。“你需要时间来拍摄你这一天最喜欢的照片,然后将他们上传到instagram以及Facebook,但是人们将会在这一整天都使用snapchat来交流他们正在做什么,”white这样说道。“这并不需要是最美的时刻,而是表达你心中所想所感的时刻,这是真正的交流。”

发布时间:2014-10-20 
来源:中国服装网 
查看次数:115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