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棉纺织业曾占郑州财政收入70% 如今国棉厂都在哪儿

     当年的国棉五厂整理车间技术员王先生,今年57岁。他喜欢看地图,没事时,就打开百度地图、谷歌地图,专门看棉纺厂。2006年女儿去上海上大学时,五厂在地图上还能看到轮廓。现在,已经没有了。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六家郑州国棉厂,终究还是走进了历史。

  棉纺织业曾占郑州财政收入70%如今国棉厂都在哪儿

  作为曾经占到郑州市财政收入70%的棉纺织业的最重要的代表,今天,这几个国棉厂都在哪里?

  【建厂之初】

  当时有句话叫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从1953年到1958年。

  在郑州西郊1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起了五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像五姐妹一样,在棉纺路的北侧一字排开。

  10月26日,连绵的秋雨在持续地释放着它的威力。在国棉六厂家属楼里,已满头白发的原国棉六厂生产技术处员工孟永恩,将河南商报记者带入过去那个年代。

  受益于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政策,棉纺路上的五家国棉厂根本不用为产品的销路担忧。“当时有句话叫‘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厂子里的棉布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根本不用发愁销路。正因为如此,几家国棉厂的效益都非常不错。”孟永恩说。

  【黄金十年】

  厂周围的小旅馆

  住满来买布的客商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整个社会对轻工业产品需求的迅速提升,布匹等产品十分稀缺。

  到现在,国棉三厂的老职工老孙还记得当时“一布难求”的情景。“当时棉纺路上排满了外地来的等着拉货的卡车,棉纺路上到处都是外地人。国棉厂周围的小旅馆里,住满了外地前来买布的客商。我们厂一位负责制订分配计划的主任,家门口天天围着一批人,都等着能够分点计划。”老孙说。

  【1995年前后】

  参加展会

  一块钱一米都卖不出去

  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轻工企业大多赚得盆满钵满。但平静的湖面下早已暗流涌动。

  随着各地纷纷上马棉纺厂,大量的重复建设在全国铺开。时间进入1990年,棉纺织市场消费疲软、原材料紧缺,郑州棉纺织行业7、8月份出现大面积停产、半停产。

  在1995年前后,孟永恩的同事曾经带着当时最好的灯芯绒布,到山东参加展销会。参会三天,竟然无人问津。

  “当时听说会场里面卖布的比买布的多,我们的销售员便拉买家来看货,人家都不过来。各家厂商提供的产品多是棉布、的确良等,产品同质化严重。展销会的最后一天,实在没办法了,降价到一块钱一米,但还是没人买。”孟永恩说。

  【现在】

  几个厂都去哪儿了

  昔日的“摇钱树”,已经不能“再摇来钱”。

  1998年二厂破产,拉开了郑州国棉厂改制转产的序幕。

  随后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先后收购原郑州国棉二厂、一厂和六厂3家企业,2009年8月,在郑州南部新郑龙湖镇建成了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并投入生产。

  河南盛润集团收购郑州国棉四厂,2010年9月,在郑州东部中牟县白沙镇的新厂建成投产。河南平原控股集团收购郑州国棉三厂,成立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已落户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

  如今,在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内,气派的厂房、先进的国际化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已经为棉纺织业打上了现代化的标签。

  只是,关于国棉厂的记忆,仍然存在于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回忆里。没事的时候,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总工程师刘奉济还是会去原来的厂址看一看。面对着物是人非的变化,“就觉得过去的历史说没有就没有了。”


发布时间:2016-11-02 
来源:大河报 
查看次数:136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