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徐长杰 郝杰
4月10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春季调研汇报交流会在京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会长孙瑞哲,原会长杜钰洲,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徐迎新、陈大鹏、端小平、杨兆华、孙淮滨等领导以及各调研组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记者了解到,今年调研分为四大主题组:纺织行业走势研判组、品牌与责任发展组、结构调整组、科技与可持续组。专题调研小组分别从行业运行走势、社会责任、消费升级、品牌战略、企业转型升级、区域结构调整、两化融合、出口和国际布局、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以及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对行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
高勇在交流会上谈到,调研中反映问题最多的是成本上升,但这并不代表行业竞争力减弱。虽然出口增长在下降,但要理清纺织产能走出去、企业海外转移产生的出口情况。他说,虽然国家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营改增等政策对纺织业没有带来益处,特别是品牌、设计企业还加大了税负,因此要进行深入调研,提出更加具体的意见建议。
孙瑞哲在总结发言中说,春季调研是中纺联密切联系企业的优良传统,通过总结分析,下一步要深入梳理,形成成果,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路径。他提出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贯彻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研究制定在纺织行业的行动计划;二是研究供应链协同和信用问题;三是梳理与地方的合作,加强中纺联服务工作。孙瑞哲要求调研应该成为中纺联各部门的常规工作。
杜钰洲表示,调研要让各地行业认可,就要拿出能让他们看的到的成果,他希望能有更多的调研成果出现。
端小平谈到了调研的三点感受,一是企业期盼调研,从调研中有了反映问题的渠道,也明确未来的方向;二是也有抱怨,希望国家更加重视纺织业;三是纺织重镇再次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实业开始回归。
调研中有诸多亮点,端小平认为,智能制造在调研企业中非常落地,取得了卓越成效;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建设取得进步;节能减排成为各方共识,成为企业主动行为;行业并购增多,活跃度明显;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达成新平衡。
对于反映出的问题,端小平介绍说,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成本过高、棉花原料制约企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公众绿色消费观念不强、走出去过程中外汇管控一刀切、排放总量考核贯彻不到位、认证补贴不到位、人才培养需重视等方面。
纺织行业走势研判组(浙江)
调研地区和企业总体运行平稳,宁波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效益分别同比上涨1.0%、2.0%和1.2%,虽然增幅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都保持了正增长,有些企业更是呈现出非常好的增长情况。
同时,调研中绝大部分的服装品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创新模式。此外,也在积极探索模式创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综合成本问题、人才问题、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对此调研组给出的建议是,要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加强自主品牌的宣传等。
纺织行业走势研判组(江西)
调研的三个产业集群大多以生产加工型为主,产业模式较为单一,多数是纯加工型企业,同时成本优势已不明显,企业改造提升面临困惑,人才瓶颈制约明显,平台和产业对接还需加强,融资难有增无减等问题。
不过,在面对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都已经开始谋求变革,实施智能制造、加强研发设计、发展自主品牌等。对此,调研组给出的建议是打好特色发展这张牌,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要用新供给对接新零售,同时增强平台服务能力。
品牌与责任发展组——社会责任专题
整体来看,2016年受宏观经济环境疲软等因素影响,调研地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遇到较多困难,行业经济运行受到一定影响。进入2017年,调研地区行业企业积极谋新谋变,大力推动转型升级,企业普遍反映年初订单量等情况好于去年同期,对今年市场较有信心。不过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对此,调研组建议针对联合会社会责任服务,要加强与联合会各大服务平台合作,借助联合会各大平台做好行业基础培训工作;重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日常管理与经营的作用和价值等等。
品牌与责任发展组——消费升级专题
在“消费升级”组的调研过程中,无论品牌型企业、制造型企业,面对市场变革消费这一挑战,企业都在积极通过产品升级、设计升级、管理升级、服务升级、供应链升级去不断创新、调整、求变,务必要展现出企业家应有的信心、责任、情怀和梦想。
当然,企业在升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制约企业技改升级,人力资源欠缺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建议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引领纺织服装行业以智能制造为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加大推动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品牌孵化等平台建设,在产业工人培训、设计营销人才的培养上不断投入。
品牌与责任发展组——品牌战略专题
目前,调研地区品牌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比如研发设计加强、回归产品本身;线上品牌线下渠道开拓初见成效;多品牌多产品线运营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智能制造助力品牌全面升级;跨界经营——品牌基因的融合和传承;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突出的问题,调研组建议进一步落实“三品”战略实施;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标准修订工作,尽快发挥团体标准的作用;加强消费者教育;加强员工内部培训。
结构调整组——企业转型升级专题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发现江阴长泾镇和常熟梅里镇这两个集群地区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效果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企业积极主动作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信心不减。
但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品牌文化战略方面,部分企业对如何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品牌,如何树立品牌文化竞争优势,如何让自己品牌走向世界等问题不够清晰。对此,调研组认为要对老品牌企业开展品牌文化培训;组织全国纺织品牌文化沙龙;必要时对全国纺织品牌进行论证;对老品牌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结构调整组——区域结构调整专题
从调研情况看,调研地纺织工业基本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见难、难中有落的态势。总体增速处于低位运行,但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
在调研中,预期“2018年行业强复苏”的声音也比较响。原因一是经过去年全行业去产能的努力,各分支行业的总体产能趋于合理平稳;二是生产原料价格问题在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中纺联努力下得到初步改善;三是经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等方面的努力,拉近了产品与消费需求的距离;四是在经历严冬后,企业在管理、营销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商业模式;五是经过近年来的市场实践,各级政府重新认识对纺织工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贡献。
结构调整组——两化融合专题
调研发现,企业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投入方面持续增加;电子商务应用更为广泛;企业越来越注重信息化支撑下的转型发展,但企业在智能化转型方面有待发展,培训、交流仍是行业两化融合服务需求的重点。
同时,集群、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提高;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是当前企业两化融合的重点内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了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调研组给出的建议是应加强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的研究制定;发挥产业集群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培训与交流。
结构调整组——出口和国际布局专题
根据调研情况,调研组初步判断,行业出口的正增长将面临长时期挑战,同时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的全球占比大概率处于历史拐点期。
而在国际布局方面,则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加速、主导权、服务。
根据今年得到的商务部合作司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纺织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15年开始进入明显加速阶段。而在主导权方面,一是越来越多重量级企业从客户要求的“被动海外布局”转变为深思熟虑后的“主动海外布局”;二是在全球层面主动打通和掌控细分领域的“从制造到消费”价值实现全流程。
科技与可持续组——智能制造专题
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企业2016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成本、利润总额相比201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企业总体经营情况良好。但在智能制造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比如纺织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底层数据采集接口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化架构规划设计人才缺乏,信息化迭代更新速度较慢;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面不够,数据共享是目前面临的较大问题。
对此建议加强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工作;制定智能制造实施指南,指导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工作,多创造与先进企业交流的机会,加强人才培养,因为智能制造要为企业的提质增效服务,要循序渐进。
科技与可持续组——可持续发展专题
近年来,柯桥通过印染“亮剑”行动和工业小区整治,一批低端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主导产业去低端产能的步伐加快,中高端产能得到提升,成效逐步显现。
但与此同时,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诉求。如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率普遍偏低;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公众认知度较低;企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此,调研组给出的建议是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强纺织行业绿色制造、责任发展;从政府和行业层面,推动能效、水效对标和达标活动,培育领跑者,树立行业标杆;
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建立纺织品的生态设计与评估方法;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污染问题。
科技与可持续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
调研期间,从实地走访的企业以及座谈情况来看,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都表示面对着较大的运行压力,但企业也都在积极尝试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型升级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引领,中国纺织融入中国制造;智能制造,打造中国纺织新的优势;节能减排,深化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塑造,企业持续贯彻“三品”战略。
同时,调研组还从调研企业方面反映的原料价格、电力系统改革、棉花政策、两化融合、银企合作等诸多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